你不能不面對的真相!扭轉3大史上最大衰退

七十八歲的投機客—索羅斯口中,前所未見的經濟風暴來襲。所有企業已感受到風雨,八成企業悲觀今年獲利,四成六企業對下半年股市不具信心,一成企業將開始裁員。企業怎麼看未來?他們要如何把苦日子過甜?

【採訪/陳一姍.黃靖萱_天下雜誌】
「大家很震撼,」剛剛從美國回來的和碩聯合執行長程建中直言。
程建中這趟原本是到美國去拜訪幾個老朋友,沒想到一趟旅程下來滿是心驚。
他說,去年中次級房貸風暴剛爆發,美國人只以為是二○○一年高科技泡沫的情境再現;後來,油價狂飆,美國人開始覺得是一九七○年代兩次石油危機;上個月二房危機發生,美國人現在的氣氛覺得一九三○年代大蕭條要來了。「很多人在賣房子,」程建中目睹,影響所及,「業界原本第三、第四季的旺季目標都要修正,不能太積極。」
為了了解這波不景氣的衝擊,《天下》特別動員調查中心與四位記者,在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四日對《天下》一千九百八十二家企業總經理進行問卷訪查。一九七家回函企業中,有六十家是由總經理或董事長親自填答。調查結果,遠比想像震撼。
近乎全數企業感受不景氣
對比於四月《天下》調查,高達七成企業對政權移轉後的景氣有信心。這一次根據回函統計,一千大企業已有九九.五%,近乎百分百感受到不景氣。
至於不景氣會持續多久?四八.四%企業預期,由現在起算,這一波不景氣還得持續一年到兩年,比例最高;三一.六%預期,會持續半年到一年次之;認為苦日子會持續二到三年的企業,也有一三.二%,名列第三名。
在行業別上,金融業的看法遠比一般企業保守。沒有任何一家金融業樂觀,不景氣會在半年內結束;六六.七%的金融業認為,問題會持續一到兩年,遠高於電子製造業的四五.五%、傳統製造業的四七%、服務業的四五.二%。這樣的數據顯示,未來銀行放款很有可能趨於保守。台灣會不會也出現像美國一樣的信用緊縮危機,值得政府重視。
「現在不確定因素太多了,」民營銀行龍頭,中信金發言人吳一揆說,「僅管企業目前的獲利還是不錯,但美國這一次會是三到五年的長期問題,假如美國進入衰退,亞洲一定會受到影響。」
近八成企業預測今年獲利減少
金融業保守,表示對於整體企業獲利前景悲觀。調查顯示,七九.三%企業都說,今年公司獲利會減少,獲利會反向增加的企業比例只有七.四%。
在獲利減少的幅度上,二九.一%企業表示,今年獲利將減少五到一○%最多。而令人膽戰心驚的是預測獲利將減少二五%以上的企業,竟然接近五分之一。
金融業與主要市場在歐美的高科技產業,目前獲利能見度最低。因為高科技產業中有二七%表示,尚不能評估這波不景氣對公司獲利的衝擊;獲利與全球股市息息相關的金融業,也有二五%回答尚不能精準預估自己今年度獲利。
四成六對未來半年股市沒信心
至於明年獲利,也有高達六六.五%企業表達不樂觀。獲利前景不明,連帶影響企業對於經濟櫥窗—股市的看法。
幾乎全是上市上櫃與重要外商的《天下》一千大企業,在回答「整體而言,你對台灣股市未來半年的信心如何」這個問題時,總計有信心與非常有信心的比例竟然只有五三.七%,總計沒信心與非常沒信心的比例也有四六.三%。兩邊角力幾乎是五五波,不分軒輊。
弔詭的是,從行業別來看,對景氣看法最保守的金融業,對股市反而最看好,有七一.五%說對未來半年股市有信心。
反而是電子製造業與傳產製造業最悲觀,總計沒信心與非常沒信心的比例,分別為五一.一%與五三.六%,超過有信心者。
因應這一波可能的停滯性通膨,幾乎全數企業都展開搶救生存大作戰。作戰方法依序為:六八.六%的企業會進行組織整併、流程改造來降低成本;五○%將調整人事佈局;四五.二%會調整價格策略。
「寒冬是打底的時候,」國瑞汽車Toyota經理人形容,近期的流程改造,「景氣好能做的事太多,不想做的就放給別人做,掉在地上的芝麻看都不看一眼的,現在要很認真的注意地上的屑屑、剩菜。」
出人意料的是,這次也有相當高比例四二.六%的企業表示,會增加人才訓練投資,以儲備未來。其中,又以金融業六六.七%與電子製造業四五.五%最高。顯示不景氣時,許多企業反而利用機會沉潛。
進一步分析,不同產業的因應模式也有很大的差異。譬如:資本密集的電子製造業,就有四三.二%強調要保留財務盈餘過冬。這與光電廠、半導體廠近期宣布暫緩資本投資的趨勢一致。原物料上漲最多的傳產製造業,五九.八%表示可能會調整產品售價,反應成本。
比較慶幸的是,調查顯示,一千大企業只有九.七%說要裁員。只有一.七%表示會減薪。其中受訪的金融業裡,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表示會走上裁員一途。
五六.六%企業傾向用自然瘦身法,遇缺不補。三四.三%企業表示不會調薪。
也有約五%的企業表示,反而要招募人才、幫員工加薪。「華爾街現在受重傷,正好是趁機挖角高手的時候,」元大證券發言人李雅彬說。
而高雄百年老餅店舊振南,七月就剛剛幫員工調薪三到五%不等。董事長李雄慶的想法是,現在萬物都漲價,員工薪水如果不調,日子會過得很辛苦,將心比心。而且不景氣有很多節省成本的動作,都得靠員工點滴去做,這時需要向心力。
「許多開源節流的點子,只有親身經歷不景氣的人才能想出來,」國瑞汽車一位經理人說。
不少企業都已經採取了行動,遠東百貨今年六月起打烊後,外面的招牌燈就熄滅,一個月可省下六十五萬。為了鼓勵客戶少用衛生紙,今年開始增加採購烘手機。辦公區五點半下班後,六點就關冷氣,包括印表機、螢幕開關都要求關掉。「很多事情隨手做就好,」遠東百貨經理人鄭嘉慧說。
苦日子裡淬鍊出的智慧,往往更為實際而動人。

憂鬱症來襲...CEO不敢說的藍色秘密

位居高層、承擔重責的高階主管,往往說不出、甚至無法察覺自身的壓力與憂鬱,需要週遭更多的關心與協助。
【採訪/謝明玲】
從送報生、學畫股市日線圖開始到企業總裁,寶來集團總裁白文正白手起家攀向人生巔峰,卻在澎湖海邊,為生命強制劃上休止符。
媒體報導,白文正走向極端並不是突然轉彎:面對檢調對他背信的調查,他就曾對同僚表示「希望在年初死去,是最漂亮的時間點」。他過世前陸續處理財務,還在六月底關掉喜愛的義大利紅利餐廳。《壹週刊》報導寶來供養考試院長提名人張俊彥,只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層層的壓力不斷積累,他的極端並非衝動行為,也非無跡可循。這樣的事件讓人思考:在親手終結自己生命的那一刻前,他求助了嗎?他的求助是否得到回應、又能否得到回應?
統計上,台灣憂鬱症臨床求助的人口,以及嘗試自殺的人口,一直是女多於男;但在自殺成功的人口上,男性比女性要高。
對這種現象的解讀有很多,例如女性自殺可能傾向於不暴力的方法,獲救機會高;或死意是否堅決等。而其中一種值得關注的解讀,是男性憂鬱的比例不比女性低,卻不易察覺,也不易主動求助。
不能說的憂鬱
男性常不自覺需要幫助。
社會給男性的刻板期許與訓練,常是要壓抑自己的喜怒哀樂。「對男性來說,表達情緒是一種不光明、懦弱的行為,都會努力掩飾自己的情感,」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景彥說。有些來向陳景彥求診的男性甚至不知道如何辨認自己的情緒。當他問對方「心情如何?」時,對方居然回答他「我也沒有什麼心情。」
居高位、承擔責任的高階主管,作為企業的精神堡壘,更讓他們無法求助。
對許多高階管理者而言,身邊的同事經常是競爭者,又怕對部屬吐露會影響公司士氣,家人可能也不了解他們的煩惱時,很多高階管理者的壓力,只能留給自己。
常有協助企業界高層經驗的高雄忘憂草協會理事長林耕新回憶,曾經有一位上市公司的大老闆派了大轎車接他到高雄隱密的地方看診;這位CEO不能在台北求診,也無法對人訴說,怕引起股市波動。但他一看到林耕新就掉下了眼淚,喊著「壓力實在太大。」
特別對已經走到高峰的管理者來說,遇到的煩惱與壓力和一般人很不同。CEO罹病可能就會影響企業在股市的表現;他也可能對未來充滿迷惑與不確定感,卻無法對仰賴他的部屬或外人說;也可能如同白文正,是一種面對如何維持前半生名譽與成就的壓力,和追求完美的挑戰。這樣的問題比起年輕時的挫折與煩惱,都更複雜,更難有直接的解答,也更不可說了。
如何辨識憂鬱傾向?
男性對壓力與煩惱的壓抑,讓他們更常以扭曲的行為表現煩惱,可能連自己也沒有察覺。他們可能以嘲弄、憤怒、過度理智化,或抽離否認(自稱不在乎)來表現壓力與憂愁。陳景彥說,有時憤怒會往內轉,變成痛恨自己無法妥善處理事情,或是呈現身體不適,而容易被忽略是精神與情緒出現了問題。
林耕新指出,還有一位企業主來找他前,每天覺得全身都不舒服,只敢喝水,因為一吃東西就拉肚子,體質很敏感。全身檢查後,身體卻一切正常,最後才發現是精神的問題。
要發現隱晦而不易主動求助的男性高階管理者的壓力,本身與身邊的人,都需要更高的警覺心。
台東榮民醫院與台大醫院兼任精神科主治醫師吳佳璇分析,如何判別憂鬱患者需要求助?例如,過去遇到挫折,不會不想工作,這一次卻想放棄工作;過去處理情緒的方式不適用,無法幫助自己從負面情緒跳脫;或負面情緒的持續時間遠超出過去的長度、或程度上遠超過自己主觀所能忍耐時,就要警覺就醫求助。
而身邊的人也要特別注意不尋常的蛛絲馬跡,例如是不是變得注意力不集中、易怒,變得不果決,或者有身體重複不能改善的症狀等。
而當對方主動傾訴,吳佳璇也提醒,要放膽聆聽問題,不要當一個只說「你一定沒問題」的盲目安慰者,這樣反而加深對方壓力。
陳景彥也說,鼓勵本身有時無法觸及內心真正的無助,反而加深對方壓力,就像拉住手又推開一樣。他建議鼓勵者不要停留在「你要勇敢,要堅強,你一定能撐過去的」這種認知思維,而應付諸行動,例如主動帶他去就醫,或尋求專業心理支持,共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